
外交部三问日方露骨挑衅言论 罕见言辞引发全球关注!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就日本近期在核政策、防务装备及宪法修订等方面的动向连续提出三个问题,措辞尖锐,迅速引发全球关注。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并未明确重申“无核三原则”,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表示不排除引进核动力潜艇的选项,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也提出应认真讨论引进核动力潜艇的可能性。同时,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已就宪法第九条及紧急事态条款启动工作层级的讨论。

中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并指出日本政策出现重大负面转向。外界质疑日本是否正试图修正其战后安全框架,或是在地缘政治焦虑的驱使下走向“核阴影”再现的岔路口。

“无核三原则”——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自1967年提出,1971年经国会决议确认,长期以来被视为日本战后和平主义的重要支柱。高市在公开场合对这一原则的模糊态度被外界解读为“安全护栏出现松动”。多家媒体注意到,高市在本周国会答辩中避免作出明确承诺,首相官邸也未及时澄清,这种程序上的“保留空间”在地区安全层面被放大为“政策转向的信号”。

今年10月,高市早苗当选日本第104任首相,成为首位女性首相,其安全政策立场一贯偏向强硬,被认为有意推动防卫能力提升与制度性约束的双轨调整。内阁关键职位也显现出更强的安全色彩:小泉进次郎出任防卫大臣,木原稔担任官房长官。高市上任后迅速表态将加速国防支出,力争早日实现占GDP2%的目标,引发周边国家与国际市场的密切关注。

从“原则”到“选项”的语义转换,最为敏感的是“核动力潜艇”议题。据日本媒体报道,执政联盟与维新会的政策协商已将配备垂直发射系统与下一代动力系统的潜艇列入推进清单,舆论普遍将“下一代动力”与“核动力”联系起来。小泉在电视节目和国会发言中多次强调“应严肃讨论核动力潜艇”。尽管防卫省层面仍强调“尚未作出决定”,但“将选项摆上桌面”这一政治动作本身已经改变了地区国家对潜在风险的预期。

预算始终是政策走向最直观的反映。日本自2022年确定在2027财年前将防卫相关开支提升至GDP的2%以来,实际支出比例已从1.4%逐步升至2025年度的1.8%,名义规模约9.9万亿日元。高市新内阁上台后,进一步释放“加速达标”的信号,并计划通过补充预算等措施形成“财政—战略”联动。提速的节奏意味着安全政策的窗口期被提前,制度改革与装备项目的推进进程也在压缩。

制度层面,围绕宪法第九条与紧急事态条款的讨论正在同步推进。相关工作层会议已确认加快节奏,计划在本财年内启动草案起草机制,目标是在2026财年提交相关条款修正案,并就第九条的定位进行深入讨论。预算是“硬件”投入,宪制工程则是“操作系统”的升级,二者叠加使得日本长期战略意图更加引人关注。

在装备层面,“水下力量”的议题尤为引人瞩目。海上自卫队现役潜艇主要采用柴电动力,需要定期上浮换气,而核动力潜艇具备长期隐蔽航行与远距离作战能力,更符合现代作战概念。因此,核潜艇之争不仅是技术与经济的考量,更触及政治与社会心理:如何在广岛、长崎的历史记忆与当前威慑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中方所关注的是多项动向形成的“叠加效应”:无核原则的表述趋于模糊、核潜艇成为可讨论的选项、宪法安全条款出现机制性松动。这三者置于同一时间轴观察,确实构成了“原则—能力—规则”三位一体的变化,势必影响周边国家的威胁判断。林剑在记者会上以三问作结,明确质疑日本是否划清与军国主义的界限、是否坚持专守防卫与无核三原则、是否恪守和平发展承诺,并提及今年是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80周年,将历史叙事与现实政策相联结,意在向东京及国际社会传递清晰的“红线”信号。
外交上,中方就日方涉台言论提出严正交涉,并召见日本驻华大使;舆论与社交媒体中的极端言论也被点名要求日方调查与遏止。这些举措虽不意味着双边关系骤变,却明确划出一个警示区间:若政策继续朝“突破性方向”发展,双边互动的成本与摩擦必将上升。
对地区而言,核动力潜艇本身不等于核武器,但它将改变军事存在的“可见度与可达性”,从而增加危机管理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若再叠加宪法第九条的讨论,周边国家可能倾向于采取预防性强化措施,包括加强情报监测、前置反潜资源以及法律与舆论层面的预案。风险在于多项政策可能形成的“共振效应”,这也是北京提出“严重关切”的现实背景。
回到那三问。如果东京希望证明自己“未偏离战后轨道”,至少需要做到三点:对“无核三原则”作出清晰、可验证的重申,减少战略模糊带来的误读空间;就核动力潜艇议题组织跨党派、跨领域的公开评估,明确技术路径、经费来源与安全监管机制;在宪法讨论中设定“边界条款”,确保任何新机制不被用于超出专守防卫的范畴。若能落实这三点,外界关切自然缓解;若不能,警报只会持续鸣响。目前的政治信号与官方回应显示,风向尚未明朗,但风已起于青萍之末。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